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by 是日創意文化總編輯 凱薩琳.杜
編輯手札(四)
一開始,我丟出書名跟簡介的時候,
很擔心通路會說:「這個書名很不Peter Su,我們不太有信心。」
「為什麼這個封面沒有手寫字?」
「這樣讀者會認得出來是他的書嗎?」
這方面十分神經質的我,都預先想好應對的說法,
也給彼得心理建設說:「這次的改變真的很大,有可能會影響通路的信心,將會是一場硬仗。」
當然我們對彼得的作品有信心,只是白色書衣的設計,幾乎找不到彼得過往風格的痕跡。
所幸,通路採購看完書稿反應都很好,甚至有點出乎意料之外的好評。
#為了保護個資以下用化名
書店採購A:「我看完整本書稿,覺得很感動,彼得在書裡面很誠實,整個書名、文字跟概念都很一致。」
書店採購B:「我覺得這本書可以給很多人不一樣的想法,關於脆弱、霸凌、人設,
這些並不是公眾人物才會遇到的事情,其實這些事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。」
書店採購C:「他書裡面說的沒錯,他的讀者會跟著他一起成長,
以往的書也很棒,只是每個階段需要的不一樣,這個新的嘗試我蠻看好的。」
書店採購D:「這個白色書衣的版本,我們覺得很美誒~
雖然沒有以往彼得的影子,但真的有種歡迎大家重新認識他的氛圍。」
在這過程中,我們稍稍的心安了。
孰不知,接下來卻有更大的挑戰~印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