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y 是日創意文化 V主編

 

《人生很難,就想活成喜歡的樣子》編輯手札(二)

 

跟東軒後來因書的合作聯繫上,他答應得很爽快,交稿過程更是爽快,他只用了六週的時間就完成了全部的書稿,我很驚訝,也真是喜出望外,編輯真的難得遇到不打磨的案子(用白話文說就是拖稿)。

 

過程中我一度提醒他可以寫慢一點,因為有幾次收到稿子的時候,我告訴他說:「有蠻多段落顯得破碎,像是喃喃自語,不像一篇文章。」後來,在幾次電話會議中,我們溝通該調整的篇幅時,東軒向我解釋為何有些段落讀起來像有斷階,照理說,他的故事在時間序上是很清楚的,所以任何被截斷的、遺落的時間點,閱讀時都會分外明顯。

 

在電話會議中,我得知是因為不方便交待清楚,或是回憶起來太過難受,而選擇帶過或跳過。好比寫到母親過世那段、或是遇到天使安琪拉之前有些故事交待上的模糊地帶。

 

「因為我的生活現在過得相對穩定了,所以能在這時候把整個病發的過程與反覆手術的痛苦經驗寫下來。」東軒說。

 

有幾次的電話會議中,東軒哭了;而我在收稿子的時候,有幾次讀著讀著也哭了。在跟主管討論文稿的時候,我拋出一個問題,我們是把這些痛苦的篇幅完整留著好呢?還是刪減一點好。因為就面對廣大讀者而言,他人的痛苦不是讀者感興趣的內容,怎麼從中走出來才是。

 

最後,在東軒的同意下我們刪減了其中幾個段落,(仔細回想應該是刪了不少),因為我們都希望,讀到這本書的人,可以獲得一個如何走出困境的完整經驗,而篇幅長度是一個挑戰,畢竟六萬字已經很挑戰讀者的耐性了。所以在編輯過程中,我們盡量處理得讓困境之後的明亮篇幅佔比多一些。

 

每一本書在編務過程中,編輯總會被哪些亮點感動,對我來說,東軒的故事除了處理困境的能力足夠吸引人以外,就是他刪去不必要事物的能力。最粗淺地來說,我們都知道在重大疾病面前,健康比工作重要,但一個人會猶豫多久才作出相應的決定?我們也知道,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並不多,然而真的把心思與時間花在應付那些對自己並不至關重要的人身上,有少過嗎?

 

這可能不是本書的最重點,但編後,這倒像是一股餘韻,時而生活中遇到打結的事情,我也試著想,一些讓自己糾結著的事,是不是真的值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