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y 是日創意文化 V主編

 

《人生很難,就想活成喜歡的樣子》編輯手札(一)

 

經營作者的編輯有一個習慣,就是在人身上發現有趣的故事時,會特別留個神,同時,主動地、很職業病地主動對這個故事往下挖掘更多,並拋出問題給對方思考,東軒的故事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。

 

我跟東軒第一次認識時,是透過一個專題採訪。當時東軒因自由工作者的身份受訪,受訪講題是有關「做喜歡的工作,還能賺錢」。這個主題蠻切中許多中青世代心裡的痛點,因為多數人的職場經歷,要不,就是做著喜歡的工作但賺不了幾個錢;要不,就是做著無法對自己內心交待的工作,但卻可以換取到不錯的收入。我對於是怎樣經歷與背景的人可以好好地回答這樣的問題,頗感好奇與興趣。

 

採訪時我在很短時間內,從他臉上已經受損的顏面神經得知,他是罹患率只有四萬分之一的罕見疾病患者;台大畢業、澳洲流浪打工過、做過辦公室工作、以及不怎麼需要待在辦公室的工作。

 

東軒在那次採訪的分享角度,主要並不是就一個職場老手的身份經歷來對讀者說教(因為實際上他也還算相當年輕),用教課式地的邏輯講述喜歡與理想之間的平衡究竟該如何達到,反倒是,由於罹患罕見疾病加上大學時心理學的學業背景,把他磨鍊出擅長在遇到困境時梳理清楚內心雜訊的能力,並找出他當下最需要的、最了然於心的答案。而他在那次的採訪中也是用這樣的邏輯,或說方式也好,來回答我的提問。

 

喜歡是一個微小卻精確的感受,需要很誠實地面對自己才有辦法捕捉到,尤其是當面臨現實問題夾雜其中的時候。

 

一段時間後,遇上一個適合的出版企劃,我就想到了東軒跟他說話與思考事情的方式,我猜想,這背後應該還有許多好故事,是我在一篇專題採訪中不夠篇幅去了解的,可能需要更完整的篇幅,好比一本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