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y 是日創意文化總編輯 凱薩琳.杜

 

編輯手札(二)

 

完成了文稿之後,彼得跟我說:

「剛開始懷著憤怒的心情開始下筆,但寫到後段,心情變得釋然,我確實走過那一條路,現在圓滿了。」

 

最近開始新書的宣傳曝光,又讓我看到一些網民在議論,而他們,甚至不曾看過他的作品。

我真的很想回覆說,除了說風涼話,你們有辦法像他一樣努力嗎?  

 

每一本書他投入的程度絕對超出預期,從前製選景點、拍攝風格、服裝設定,都做了十足的功課,

而我只是想辦法幫他把旅程中需要的東西與時間協調出來,讓他有充裕的製作期。

近期這幾本書,攝影也從原先數位拍攝進化為底片拍攝,洗出來的照片挑完調色掃圖。

更複雜的工序,只是為了更完美的作品。

 

圖片完成後,他會看大量的資料構思要怎麼呈現這些圖片,包含了大家過往很喜歡的手寫字。

然後自己做出排版跟封面,從頭到尾都是他親手構築的企劃。

 

能寫,能拍,能設計完稿,難道暢銷真的只是幸運嗎?

 

這一本新書,因為他想要跳脫以往自己設計的窠臼,所以討論過後找了百墨設計來合作。

 

一開始我們很害怕,畢竟彼得的設計始終被模仿但無法被超越,

百墨真的可以做出我們想要的嗎?特別是在這麼濃縮的時間裡。

 

剛開始聯繫的時候,百墨的Darren說:

「我們年底其實案子已經滿了,我不確定我能做到什麼程度,

所以目前只能答應你開一個內頁版型,但我要看彼得的書稿,才能來做構思。」

 

聽起來是一種委婉的拒絕,彼得說:「說不定他也是討厭我又不得不接案子的人。」

 

我當下沒說話,但過了很一陣子我自己把情緒消化之後。

我跟他說:「當天聽完有點難過,怎麼會有一個人的反應,是在第一時間就預設別人是討厭他的呢?」

 

聽完我說的話,換他沉默了。

 

後來,內頁版型完成了,Darren要求開一個視訊會議,我和彼得都有些忐忑,不知道結果如何。

 

Darren在電腦的那一端說:

「其實我要坦白,我本來沒有看過你的作品,一直覺得你就是個網路上很有名的作家。

但我看完你的最新作品,我蠻喜歡的,我想要幫你平反,

我們這次的設計,就設定為讓人重新認識你的作品。

連你的封面我也有想法了,就用一個最舊式的名片格式,放在書封,讓你用這本書,重新介紹你自己。」

 

Peter Su 《我也曾想過,殺了過去的自己。》— 是日創意文化出版